第 114 章
關燈
小
中
大
第 114 章
第114章
寧安州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地貌, 讓本地的農耕跟其他地方大不相同。
本地的水循環也跟其他地方不同。
一般來說,雨水下在山上。
經過山上的天然溝渠流到山腰的森林。
途經人類居住的村莊。
接著到山腳的梯田,最後流入地表河流。
一定要比喻的話, 可以當作一條天然的自然水管道, 從山上一直流到山腳。
途經這條“管道”的動植物, 人類, 田地,都會由此獲益。
先秦時期,人們就察覺到這種地方的好處。
躲避戰禍的時候,不少人定居在此。
宋朝時候也有記載,有位南宋的文人曾經形容嶺地的梯田,稱之為:“嶺阪上皆禾田, 層層而上至頂,名梯田。”
山多地少時候,這是最為合理利用的方法。
甚至灌溉的時候,都能從山上引水, 可比挑水簡單很多。
說了這樣多“好處”, 自然也有壞處。
他們這兩年面臨的, 便是“壞處”。
對大自然來說,肯定無好無壞,大自然根本不在意。
對人類來說,山上的水突然增加,往下流淌得更加急促。
就跟你家水龍頭一樣,原本的水流量剛剛好, 但不知道是誰, 突然把水流量增大,大到你手足無措, 只能看著水流暴增幾十倍上百倍。
只是一個水龍頭出故障就罷了,家裏所有水龍頭一起水流暴增。
那結果呢?
自然是家裏被淹。
對於靠著這樣水循環農耕的寧安州臘蠻族人來說,一旦上游的水暴漲,就代表處處都有水龍頭。
要說村寨的選址還能躲開這些地方。
下面大面積的梯田,只有被淹的份。
辛辛苦苦一年的耕種,便會毀於一旦。
要說人們會幹等著出事嗎?
自然也不會,修建水渠就成了平時農閑時的重要事情。
可那麽大的山脈,多是村寨自己組織,做得也沒什麽章法,全靠經驗來挖,雖說也有作用,可到底不夠科學跟規範。
當然了,這也不是沒有用。
後世很多好用的方法,都是從這一條條血淚教訓中得來的。
按照紀元來看,他所見過的梯田裏,本地的梯田已經最為合理的了。
卻依舊避免不了天災。
寧安州這邊,還找了負責看天氣的老農,根據氣候變化,來預告雨水的情況。
去年山上的水過多,直接造成減產一大半,剩下的小一半,也因為打濕雨水而發黴。
所以得了消息,整個衙門的人都慌了。
從七月初十得到消息,紀元跟著小吏跑了七八個村寨,一直到七月十五,才把分給他們的最後一個寨子通知到位。
那小吏是本地人,原本還怕紀元拖慢速度,沒想到不管騎馬,還是徒步過去,甚至翻山,紀元都跟得上,做事也快。
現在看著高山的烏雲,小吏嘆氣:“阿的的,亂嗶麻麻。”
這多是語氣詞,形容眼前的場景,眼前的場景一片混亂。
這最後一個寨子人少,加起來不過兩三百,但他們這裏的人勤快,整理出不少梯田。
聽到消息後,全家男女老少都出動,大家臉上寫著驚慌,能收一點是一點。
不僅要收,還要把割下來的稻子運到各家的房屋,省得受潮。
去年的他們,不僅僅是糧食減產那麽簡單,甚至連留種都沒機會。
若不是大家都有些積蓄跟囤糧,這一年都不知道怎麽過。
今年絕對不能再出事了。
一群人著急忙慌出來收稻子,這場景用本地話亂嗶麻麻很合適。
他們兩個呢?
紀元跟小吏坐在石頭上歇息。
除了晚上實在不能走山路之外,其他時候,兩人幾乎不停歇地往前。
這才在五天內,把事情通知到位。
眼看山上的烏雲越來越濃密,一場暴雨即將來臨。
或許山上已經開始下雨了,只是他們山下不知道而已。
用不了多久,山洪就會洩下。
紀元看著黃澄澄的稻田,開口道:“我們要不幫幫忙。”
他們兩個都是年輕小夥子,正兒八經的壯勞力,這會去幫忙,絕對可行。
這下是小吏楞住了,隨後也道:“走,幫忙,你會割稻子嗎?”
這個,紀元還真不會。
“我可以學。”紀元直接道。
村長聽說後,連忙道:“好啊,你們去白阿婆家吧,她家年輕人都不在,去城裏買東西,還沒回來呢。”
原本要過幾天再收稻子的,誰知道遇到這種突發情況,白阿婆家人估計也在往回趕。
紀元過去的時候,阿婆正在抹眼淚,一邊抹淚一邊割稻子,瘦小的老婆婆背佝僂著,但衣服打理得整整齊齊,手下的動作還很快。
兩個官吏說明情況後,白阿婆一直感謝。
有他們兩個幫忙,白阿婆家的稻子收得快了很多,只見山上的雨水急急流下來,眾人的動作更快了。
不愧是一山分四季,十裏不同天的地方。
山上已經下了暴雨,山下只有偶爾的幾個雨滴。
最壞的結果沒有出現。
整個小村寨急急忙忙收割完稻子,發現只是山上下雨,他們這邊只是零星的雨水,讓後續運稻谷省力不少。
頭一次看到這種場景的外地人,肯定會驚嘆大自然的神奇。
也許就是這樣獨特的地貌,才能有這樣的耕種方式吧。
紀元想到最近從書裏看的方法,以及後世的經驗。
科學地打理梯田,以及挖好調節水流的溝渠,迫在眉睫。
紀元經過這麽長時間的調查研究,大概想到一種方法,具體的還要回去再說,他心裏有想法,也要結合當地情況來。
畢竟結合本地的情況,才不能閉門造車。
他所知道的,也只是後世的經驗大禮包。
具體應用,他是比不過當地老農的。
紀元把最後的稻子搬到白阿婆家中,心道,這地方真的適合養牛。
怪不得本地人都把牛視作吉祥物。
“奶!田裏被淹了?!”
幾個年輕的聲音傳過來,臉上寫滿愧疚,他們從寧安州回來,路上聽到官府的人在四處通知。
說是山洪馬上下來,讓他們立刻收稻子。
白阿婆的孫子孫女們嚇得臉都青了,立刻往家的方向趕。
等看到山上的烏雲,就知道山上必然大雨滂沱。
那他們的田地怎麽辦,是被淹了嗎?
從山腳往山上走,山腳的田地果然被淹沒,稻田都被淹了。
怎麽又來了一次。
去年也是這樣。
三個晚輩懊惱至極地回來,他家只有奶在,肯定來不及收獲。
話音落下,他們不敢置信地揉揉自己眼睛。
稻子,滿屋子的稻子。
這是?
白阿婆端了奶白酒過來。
這是當地的一種醪糟飲品,算是甜白酒,度數不高,入口柔和得很。
三人剛想接過去,就見奶端著酒去找裏面坐著的兩個人,他們形容頗有些狼狽,身上還沾著稻草。
這是?
紀元朝他們微微點頭打了招呼,一口吃了這碗甜滋滋的東西,吃了之後方知是醪糟酒,眼神充滿震驚。
白阿婆跟孫子孫女們解釋,是這兩位官爺幫忙了。
說了前因後果,三人連連感謝,還說要做酸漿粑粑給他們吃。
紀元他們拒絕,兩人要回衙門覆命。
情況是通知到位了,但難免有些損失,後續很多工作需要他們。
村長知道他們要走,同樣過來相送。
要不是官府通知得及時,今年肯定又要有損失。
看著眾人的感激,紀元心裏說不出的想法,走在這樣的路上,感覺好像格外踏實。
紀元接過小吏身上的東西道:“我還有力氣,你歇歇。”
小吏確實累得夠嗆,可紀大人怎麽也是戶司的主事,這樣不好吧?
在紀元的堅持下,對方不再多說,他確實很累,進了衙門之後,就沒有之前當農人的力氣了。
這外面來的白面書生,怎麽力氣這麽大?
紀元笑著解釋,還說了自己求學時候的經歷:“那時候天天要來回,我住的棲巖寺,也在山腰。”
“當然了,那山跟這裏比較,就太過秀麗。”
紀元見多識廣,走遍天齊國三分之一的地方,講起各地風土人情很有意思。
這小吏聽著聽著,只覺得新來的長官著實厲害,等回去的時候,直接成為紀元的跟班!
衙門裏所有人,基本都是風塵仆仆。
有人端木瓜水給大家解渴,紛紛說明自己通知了哪些地方,當地情況怎麽樣。
紀元他們回來的最晚,自然最後一個說。
聽到都通知過去了,最t後一個村寨的糧食也及時收割,劉大人終於松口氣。
今年準備了那麽多,也算沒有白費。
他們兩個幫忙收稻子,大家還是很意外。
再看紀元手上的紅痕,劉大人道:“去取傷藥過來。”
“這是本地的藥,用上極好。”戶司主事對自己這個新來的下屬,已經無比滿意。
衙門有事他跟著幫忙,甚至還幫著農戶們做事,怎麽看都是個踏實的。
這件突發事件之前,紀元甚至整理了五司的文書。
這麽多年了,朝廷終於派了個靠譜的官員。
因為衙門人少,大家坐在一起有商有量。
不好的地方自然是職責不清晰,每個人都要身兼數職。
劉大人看了看紀元,發現他對此也沒有意見,終於松口氣。
要說紀元不知道這些嗎?
肯定不可能。
他在翰林院實習的時候,什麽職責做什麽事,那可是一目了然。
可他還知道,所有事情都要因地制宜。
本地官員太少,大家身上擔子重,這很正常,也不是當地官員的錯,是當地留不住人的原因。
所以他的心態放得很平和。
劉大人那邊已經說到後續的事,等到這次會議開完,紀元已然是自己人。
戶司主事讓他回去好好休息,辛苦跑了那麽遠,好好歇歇。
紀元跟鄔人豪一起回到住處,沒想到大海也剛剛回來,手裏還牽著小黃。
紀元出發公務之前就說,要是有人來借牛,那就給,只要不累著小黃即可。
看來外面確實很需要牲畜,否則不會借到他這。
三個人匆匆洗漱休息。
紀元翻來覆去睡不著,把之前未完成的計劃拿出來,油燈撥亮,把這些天的所見所聞都寫下來。
最後形成一份類似調研報告的文章。
這文章放到一邊,再開始寫切實可行的計劃。
等到天蒙蒙亮,紀元才意識到自己竟然一晚上沒睡。
推開窗戶,只見外面空氣清新,萬裏無雲。
天氣又晴了,遠處的青山綠水,讓紀元的心情格外好。
而接下來的公務也不少。
查看三十七個村寨,以及還未被編入其中的九個小寨,看看他們各處的損失。
好在今年老天爺沒那麽折磨人,給了大家反應的時間。
當然了,這反應時間,同樣建立在去年的巨大損失中。
知道各家的情況,再開始給田地裏排澇。
梯田是要水,同樣也怕水,現在給翻耕帶來一定的難度,人在泥地裏面,腳全都陷入裏面,根本拔不出來。
即便如此,該幹的農活還是要幹。
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。
整個寧安州的生活,圍繞著村子,水源,田地展開,同樣圍繞大山展開。
所以,要利用好山脈。
當地是崇拜大山的,這是他們生來就有的情感,這也是給他們帶來山原田的地方。
同樣是崇拜耕牛的,因為耕牛可以耕種勞作變得簡單。
紀元一路走過來,對山脈中間長大的百姓,有了更深的認識。
所以他的計劃細致又周到,交給劉大人的時候,劉大人看看文章,再看看紀元。
“你眼下的烏青,就是寫文章得的?”
劉大人以為紀元的書生癮來了,要寫一篇絕世佳作出來。
但這裏不是京城,能欣賞他的大作的,也就只有自己。
紀元眼下是有烏青,可精神抖擻:“您先看看,看了再說。”
劉大人翻開紙張,只見這裏的標題為《論梯田溝渠建設,與肥料結合,稻鴨魚共生系統》。
好長的題目!
但是這題目?
似乎不是簡簡單單抒發自己的感情?
而是獻策?
這文章除了開頭結尾之外,大概分為三份。
開頭寫紀元調研的情況,以及請看文章的人加以指正。
接著是正文,第一部分梯田的溝渠建設,首先本地的梯田建設應該是本地第一。
甚至放在天齊國,在同時代也算很厲害的。
原因只有一個,自主性。
如果是給自己打工,多累都願意,不用交稅的寧安州,就是這種情況。
故而紀元看遍各地田地書籍,加上還有上輩子的記憶,本地的梯田應該是獨一份。
但是,溝渠的建設,卻還有可以進步地方。
紀元著重給出幾個方案,利用山泉建造更為科學的水利設施,人為的,更大範圍地導引山泉。
修建更多的水塘,雨水少的時候,就用來儲水,雨水多的時候則用來調蓄山洪。
特別大的山洪或許沒辦法,但像今年這種,要是有許多大型水塘,肯定能調蓄山洪。
等到他們收割稻子,翻耕之後,再放水,這樣就能達到灌溉的目的。
這種大型水塘,本地其實在挖,只是進度有點慢。
紀元給出的方案是,除了官府組織的大水塘之外,各村各田,還要有小水塘。
這種水塘越多越好,別看個頭小,但勝在多,同樣能達到調蓄山洪作用。
分派到各村,讓他們尋到自己直流的上方,在合適的地方挖水塘。
遇到水低田高的,用東南地區那邊的一種“踏車”,或者西南這邊的“筒車”,用這些水車來引流灌溉。
適合的水車模樣,已經被紀元從書裏找到圖紙,作為附件放在後面。
後面的內容越寫越詳細。
田地低地方要怎麽修,高的地方要怎麽引水。
容易引水的地方要怎麽做,沒有水源的山地如今無人開荒,但等到人口增多,那邊也會開出來,到時候又該怎麽弄。
還有修了水渠之後,上游的田地要是截留下游怎麽辦。
這些問題一一給出方法,給出自己的思考。
同時還強調找合適的樹來種植,那種樹的根部必須牢固,可以緊抓土地,防止水土流失,還能增加土地肥力。
第一部分關於梯田溝渠建設,已經看的劉大人看得精神一振。
後面關於肥料的運用,更是讓劉大人覺得可以立刻行動。
平日裏的村寨產生的各種糞便,都可以沈在水塘裏,一個漚肥,這不用多說,當地人也會。
但放在水塘裏,甚至讓水流到田地時,就讓當地的土壤肥沃起來,十分省時省力。
紀元提出肥料配比,不同的土壤用不同的肥料,同樣做了詳細說明。
第二部分,依舊有第一部分的水準,把該說都說得很清楚。
到了最後一部分。
也是劉大人第一次聽說的部分。
稻鴨魚共生?
這部分是後世研究出來的。
在合適的時候,利用水田養魚養鴨,既能給土地提供相應的肥料,同時鴨子的存在還可以幫忙殺蟲,魚的存在幫忙除草。
放在後世,這大概叫生物防治,也是一套人為搭建的共生系統。
而這三種東西,都可以用來吃喝,甚至還可以拿去售賣,種一次田,可以收獲三種東西,對當地山農的生活條件,可以大大改善。
如何操作,如何執行,也有法可依。
具體的還可以喊來安大海一起商量,這裏養什麽品種的鴨子,養什麽樣的魚。
再者,把當地老農請來,問問什麽樣的樹木根系最深。
溝渠的建設,則可以請府城工司的官員幫忙設計。
等到文章的最後,闡述了這些方法對當地農業的重要性,還強調,如果有什麽方法可以提出來,大家一起共同建設寧安州。
一起建設寧安州。
劉大人的眼睛緊緊盯著這幾個字。
狀元的文章,沒有用什麽華麗的辭藻,他就是樸實無華地寫出自己的看法,給出自己的建議。
他才不是要賣弄學識,而是想要做事。
年過半百的劉大人有點想哭。
他太需要這份計劃書了,寧安州也太需要了。
一定條件下的調蓄洪水,單這一項,就會讓當地人興奮起來。
紀元寫的每一條,都是當地最需要的。
他從六月底過來之後,一直在忙這個?
當時他,鄔人豪,安大海一起過來。
不少人還覺得,紀狀元是他們當中用處最小的。
現在呢?
現在劉大人擦擦眼角的淚水,直接拍板。
“做!立刻做!”
“我們把水渠的建造設計出來,然後召集村長們來學習。”
“現在莊稼收獲了,很快大家會閑下來。”
“必須馬上動手。”
劉大人看向紀元的眼神,簡直在發光:“紀大人,就由你來牽頭,本官幫你,如何?”
事情到現在,劉大人要是再不信任紀元,那就是純粹是大傻子。
如果從劉大人堅持要留在寧安州,不去其他更好的地方來看,他確實是“大傻子”。
可堅守這麽多年,讓本地人口增長那樣多,就不t會真的傻。
劉大人身上,更多是純粹,是對家鄉的熱愛。
紀元並不推辭。
既然他提出來了,便一定會做的。
不過劉大人又正色道:“現在,先去休息,這幾日本就辛苦,不能再累著了。”
劉大人看紀元的眼神,跟看寶貝沒區別。
這種情況下,就怕把他給累著了!
紀元雖然腦子還算精神,卻也知道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,趕緊去睡吧!
話是這麽說,紀元的幾封信件,還是跟著劉大人請求武新府撥來工部官員的文書一起寄出去。
聽說本地的熟悉路況,並且輕裝簡行去送信的信使,來回只需要十五天。
他們等著回信即可。
這些事忙完,紀元強迫癥似的,把要做的事過了一遍,確定沒問題,這才倒頭就睡。
最近也確實是太忙了,這一覺直接睡到第二天清晨。
其間鄔人豪跟安大海還過來看了幾趟,確定紀元只是在睡覺,這才放心。
七月十七,紀元再次來衙門的時候,所有人對他的表情都不一樣。
要說之前對紀元好,那是因為他的狀元身份。
現在對紀元示好,甚至帶了些感激。
寧安州的衙門,基本上都是本地人。
因為沒有稅收,平日只有靠朝廷的俸祿度日,故而能留下來的,絕對都是真心對本地好的。
這樣的一群人聚在一起,肯定會對紀元十分感激。
要知道,紀元來這裏還不到二十天,竟然真的給出確切的方案。
紀元這次過來,還把之前關於水田的書都給帶過來。
本地的梯田發展已經很好了,但是其他地方也有可取之處,互相學習才能取長補短。
他們這邊群策群力,根據紀元的方案,把任務分下去。
就算是溝渠的建設,也有了自己的看法,下面村寨裏對水渠水塘有研究的農人都被喊過來。
其他事就罷了。
一聽說是防山洪,大家比誰都積極。
他們這裏差事做得熱鬧。
甚至把三四十個村寨的主要支流都給記下來。
這是紀元在各地文書裏面學的,主要支流是什麽,哪裏的水流急,哪裏的水流緩,哪裏的土壤是什麽情況,都記得清清楚楚。
有了這一手資料,工部的人過來,肯定能給出合理的方案。
這個時間,村寨們也是忙得厲害,一個是要打谷子,另外還要跟著去記住自家田地的支流,全都盼著有條規整的水渠。
挖水渠也好,挖水塘也行。
他們不怕賣力氣,就想避開災禍。
加之新來的小紀大人吩咐的,要找那種根部極深的樹木,到時候栽種到田地附近,可以讓土地肥力更足。
本地人淳樸,加上小紀大人又是天齊國的狀元,那可是全國第一,聰明人說話,肯定沒錯吧?
不少人還說,是不是因為他們去年遭了水災,所以朝廷派厲害的人過來幫忙?
這種猜測距離真相十萬八千裏。
紀元卻並不打算解釋。
也有人防備紀元,說朝廷派他過來,或者因為明年要開始交稅了?
這點紀元更不能解釋,本地五十年不交稅的期間確實接近,明年是什麽情況,還要再說。
反正今年?
暫時不提。
劉大人問他為什麽的時候。
紀元笑,要說楚大學士給他設了三個難關。
刺殺,賑災,收稅。
第一個不說了,賑災這事,卻是偏遠之地的百姓不會主動爭取的。
至少現在不會提,收割稻子,加上馬上修水渠。
當地百姓只想著努力種田,不會追著要賑災款。
現在要緊的,就是最後一個。
至於為什麽不提?
紀元幹脆提前同劉大人道:“等到年底的時候,您寫一封文書,向皇上稟告本地的情況,提醒皇上五十年免稅期已經到了,接下來要怎麽辦。”
啊?
為什麽要寫?
難道不是明年自動收?
“何必呢,寧安州與其他地方不同,肯定要有不同的解決方法。”
“信我的,年底送信過去,就算信使加快腳程,趕上個冬天,也要等到年後三四月份才能送到。”
文書送到京城,經過朝中各部分審批,一層層終於到了戶部,戶部的事情又多。
最快,也要等到五六月份才能看到寧安州的奏章。
戶部先討論,翰林院再討論。
終於到皇上手中。
朝臣們再爭論寧安州的處理方法。
“這一趟流程下來,真正作出決定都要九月十月了。”
“再把朝廷的決議發過來,您猜要到什麽時候。”
考上進士之後,一直在本地做事的劉大人默默看向紀元,幽幽道:“原來你們翰林院的庶吉士們,平時都是這麽做事的啊。”
“怪不得寧安州送個奏章過去,多半杳無音訊。”
等會。
杳無音訊?
啊?
紀元年紀輕輕,怎麽做事這樣老油條!
他們平時抱怨朝廷辦事效率太慢。
申請個東西久久不回覆。
那也沒關系啊。
他們甚至可以利用這一點。
反正申請期間不收稅也很正常。
等通知消息,再慢慢來唄。
上面可以磨時間,他們也可以啊。
也不對。
劉大人“虛心”請教:“寧安州到底是屬於滇州府,我們直接送奏章到京城,這樣好嗎?”
紀元道:“放心,文書先過滇州府,但滇州府知府通判他們也不會輕易決定。”
這是稅收。
還事關剛並入版圖的寧安州。
估計當地百姓自己都不知道,他們在天齊國的重要性。
紀元心裏估計,只要朝廷不是特別缺錢,大概會繼續減免稅收,比如頭一年,或者頭三年只收正常稅款的一半,讓本地百姓慢慢適應。
別問他為什麽那麽熟悉。
他在翰林院半年多的實習不是白做的。
當時在吏部,翰林院各處跑,上下內情了解得很詳細。
劉大人越琢磨越感覺不錯。
今年是化遠三十九年,磨磨唧唧來回寫奏章,至少要等到明年年底才會有個結果。
這還是速度較快的那種。
山高皇帝遠的。
真的沒必要那麽苛刻。
要說楚大學士給他布的網確實天衣無縫。
可他還是忽略了。
此地真的太遠了,遠到沒人願意過來。
這種情況下,上傳下達絕對不通暢。
不通暢的情況下,著急的可不是地方,該是朝廷。
加上,朝中還有人幫他周旋。
紀元感覺,自己完全不用擔心。
誰說對方出招,他就一定要接招。
你打你的我打我的。
咱們走著瞧。
與其跟著對方的節奏走,不如自己殺出另一條路出來。
紀元手頭厚厚的方案,就是他的路。
何必要把對方“布置”的事幹得明明白白,憑什麽啊。
紀元原本打算,等到年底再說這件事,但劉大人都問了,他也不藏著。
因為紀元看得出來,劉大人真心熱愛這片地,他是真的想為本地謀福利。
寧安州這地方,艱苦得很。
大浪淘沙下來留下的人,便是真正想幫助這塊地的人。
這樣的地方是最好做事的。
也是最方便做事的。
只是劉大人最近的笑容有點太過明顯,走哪都會誇紀狀元,還道:“不愧是紀狀元,本官從未見過這樣聰明的下屬。”
“哎,以他的聰明和本事,下次調任,絕對比我厲害。”
這點雖然大家都承認,紀元聽多了卻忍不住捂住耳朵。
過了啊!
太過了!
梯田的事還在忙碌。
紀元另一手,則準備讓大海開個獸醫課程。
效仿正榮縣的林大人,當初他讓本地獸醫跟著外面請來的獸醫教學,很大程度提高了本地獸醫水平。
這種好方案,肯定拿過來直接用。
大海既然跟著千裏迢迢過來,自然是想做事的。
聽紀元這麽說,直接道:“你說吧,要怎麽做。”
說讓他教學生,安大海嚇得後退:“我?我怎麽能行,我還當老師?”
“肯定啊,你醫術好,看的獸醫書也多,甚至還自己出過獸醫書,你當老師,絕對夠了的。”
安大海聽著,又覺得自己興奮得很。
要不?
就去當?
這個提議自然被全票通過。
紀元好友安大海自從來到寧安城,剛開始就是最受歡迎的。
他若願意教導本地人,自然再好不過。
教學的場地,衙門很快找好,還通知到各村寨,選些有獸醫基礎的,或者人聰明的,不論男女都可以送過來學獸醫的本事。
這種好事,讓本地人都覺得懵得很。
他們官府怎麽回事。
一會定了修水渠挖水塘,現在又要教導獸醫的技術。
無論哪方面,都是極好的啊。
學嗎?
肯定學。
只是第一批名額有限,一個寨子只能出一個人過來。
這名額在寨子內部搶破頭。
其t中還有一個條件是,學了官府教導獸醫的,頭兩年給本地牲畜看病不能收錢,並且官府可能會組織人手,讓他們去教其他獸醫。
這兩個條件有些霸道。
即便如此,不少人權衡利弊之後,還是要去。
前兩年不能收錢,第三年就可以了啊。
這手藝本來就是免費學的。
免費教好像也沒問題。
安大海本人則穿上小吏的官服,整個人有點傻眼。
他現在被安排到寧安州戶司做小吏,算是正九品的官職。
他?
九品?
雖說是不入流的微末小官,任命的時候,甚至只需要當地長官同意即可。
那可是朝廷的人啊。
安大海穿上小吏的衣服之後,整個人還是懵的:“我娘要是知道,我跟著紀元出來一趟,還穿了官服,她肯定高興得要命。”
其實小吏本就不是那麽難當。
識文斷字,基本就有了當選的資格。
這裏又是寧安州,連個官辦學堂都沒有的地方。
安大海認字,便超過很多人,他又是厲害的獸醫,如今的身份,非常合適。
穿了這身衣服,安大海做事更認真了,同時心裏再次確定。
別看他跑了五千裏地,中途還生病很久。
可往外跑跑,還是對的。
也不是,如果再要說的話,他娘逼著他去趙夫子那讀書,趙夫子不嫌棄他笨,一直教導,還有紀元的幫忙,這才有了現在的本事。
甚至他學獸醫,都是紀元幫忙的。
人都說良師益友,安大海覺得,紀元既是良師也是益友。
鄔人豪最近也覺得自己力氣足了,這裏天高地闊的,做事很是暢快,加上本地人的性情他也喜歡,甚至還買了本地上好藥材,托人給他娘帶過去。
他也正式入職,既然是府衙的護衛,也做了本地的巡衛。
一般來說,這種空降的人,同僚肯定不喜歡。
鄔人豪是不同的。
他那身板,誰看了不羨慕。
加上本地的巡衛本就少,加個人而已,大家都歡迎呢。
甚至連隔壁鎮南關的守城將軍都來打聽,這麽健壯的小夥子,能不能到他們那。
結果自然是不行。
鄔人豪也是堅定跟著紀元的,其他人誰都不行。
寧安州不少人都發現。
他們這座二十萬人的州,似乎因為紀狀元的到來悄悄改變。
紀元順手處理這些事,還在感慨本地的天氣就是好,都要八月份了,還是那麽舒服。
可是都八月份了!
武新府的工司人呢!
紀元想著那邊的情況,劉大人也在著急。
現在各個寨子裏,萬事俱備,就差專業人士的到來。
左等右等,終於在八月初九,送信的人回來。
送信之人身後跟著幾個老漢,但這些老漢皮膚粗糙,一看就不是工司的官員。
紀元之前還跟劉大人說,京城那邊辦事效率低下,利用這點可以拖延稅收,或者讓本地少交稅。
現在辦事效率低下的例子就來了。
“武新府工司的人說,撥人這種事不歸他們管,想要的人可以去滇州府府城。”
“他們說滇州城才是滇州府真正的府城,武新府官員雖然多,位置也在中間,但他們只是副府城。”
最近一直好心情的劉大人差點破口大罵。
平日武新府爭著說,滇州城是假省會,他們武新府才是真省會。
現在遇到事,就把他們往那邊推。
寧安州去往武新府找人,一來一回,這都用了二十天。
要是去更遠的滇州府城請求,兩個月都要沒了。
劉大人沈默。
眼看氣氛不對。
信使身後的人道:“請問紀狀元在哪,我們是紀大人雇來的。”
紀大人?
雇來?
紀元走到劉大人身邊,低聲道:“就知道他們辦事磨嘰,肯定要我們三請四請才會派人。”
“所以下官拜托武新府董家,幫忙尋了民間的匠人。”
“還請大人見諒。”
見諒?
這還見諒?
這明明可以請功的!
還是那句話。
紀元小小年紀,怎麽會比他還要圓滑!不對,是比他聰明!
原來他還有備選方案。
紀元托董家請來的匠人,多半是在田間地頭挖水渠的,他們雖然沒有系統地學過,卻有自己的一套章法。
或許本地的民間匠人,會比武新府工司的人更要厲害。
畢竟前者靠真本事吃飯。
再說了,做方案必須有備選啊。
沒有備選的方案不叫方案!
經過這件事,劉大人徹底服了。
對紀元關於拖延稅收的說法,也更相信了。
看他們如此行事,那向上面詢問稅收之事,少說也要拖個一年半載。
紀元,甚至可以說算無遺策?
“好了,定個日子,開始一條條地定位置,修水渠吧。”
“趁著現在農閑,一年修不好,咱們就修兩年,兩年不成就三年。”
“總有一日,這山泉水,會相對聽話。”
本地的收成才會保住。
寧安州再次忙碌起來。
似乎隨時都能聽到小紀大人的名字。
從山上的泉水附近,再到即將開挖的水塘,以及安夫子的獸醫課堂。
一個人可以改變一個地方嗎?
可以的。
這個人是小紀大人就可以!
而小紀大人吩咐他們的事,他們也在照做。
“您看這種樹。”
“根系非常發達不說,葉子很適合做肥料,如果這樣的樹種在梯田附近,那一定能固沙保土。”
“還有,按照您說的,容易成活,好種,長得快。”
紀元看著對方介紹的樹,甚至沒聽到對方說話,快步走上前,手往樹皮上摸了摸。
“水冬瓜樹。”紀元語氣裏帶著不敢置信,隨後道,“對啊,這個地理位置,這個方向。”
“是色赤楊!”
後面的名字,本地人沒聽說過。
但水冬瓜樹,確實是這個名字。
紀元眼神帶著不敢置信的激動。
他還未到寧安州的時候,就說本地的動植物非常豐富,永遠超過所有人想象的樹木品種,更是天然寶庫。
現在這座青山綠水的寶庫,送來了這樣的一份大禮。
“就種這個。”
“多多地種,它可以很好地固沙保土,根系非常發達。”
如果是這樣,也不至於讓他激動到如此地步。
他更興奮的原因是。
色赤楊的樹皮含有單寧。
而單寧,可以提煉出另一種東西。
橡膠。
可以改變所有人生活的橡膠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第114章
寧安州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地貌, 讓本地的農耕跟其他地方大不相同。
本地的水循環也跟其他地方不同。
一般來說,雨水下在山上。
經過山上的天然溝渠流到山腰的森林。
途經人類居住的村莊。
接著到山腳的梯田,最後流入地表河流。
一定要比喻的話, 可以當作一條天然的自然水管道, 從山上一直流到山腳。
途經這條“管道”的動植物, 人類, 田地,都會由此獲益。
先秦時期,人們就察覺到這種地方的好處。
躲避戰禍的時候,不少人定居在此。
宋朝時候也有記載,有位南宋的文人曾經形容嶺地的梯田,稱之為:“嶺阪上皆禾田, 層層而上至頂,名梯田。”
山多地少時候,這是最為合理利用的方法。
甚至灌溉的時候,都能從山上引水, 可比挑水簡單很多。
說了這樣多“好處”, 自然也有壞處。
他們這兩年面臨的, 便是“壞處”。
對大自然來說,肯定無好無壞,大自然根本不在意。
對人類來說,山上的水突然增加,往下流淌得更加急促。
就跟你家水龍頭一樣,原本的水流量剛剛好, 但不知道是誰, 突然把水流量增大,大到你手足無措, 只能看著水流暴增幾十倍上百倍。
只是一個水龍頭出故障就罷了,家裏所有水龍頭一起水流暴增。
那結果呢?
自然是家裏被淹。
對於靠著這樣水循環農耕的寧安州臘蠻族人來說,一旦上游的水暴漲,就代表處處都有水龍頭。
要說村寨的選址還能躲開這些地方。
下面大面積的梯田,只有被淹的份。
辛辛苦苦一年的耕種,便會毀於一旦。
要說人們會幹等著出事嗎?
自然也不會,修建水渠就成了平時農閑時的重要事情。
可那麽大的山脈,多是村寨自己組織,做得也沒什麽章法,全靠經驗來挖,雖說也有作用,可到底不夠科學跟規範。
當然了,這也不是沒有用。
後世很多好用的方法,都是從這一條條血淚教訓中得來的。
按照紀元來看,他所見過的梯田裏,本地的梯田已經最為合理的了。
卻依舊避免不了天災。
寧安州這邊,還找了負責看天氣的老農,根據氣候變化,來預告雨水的情況。
去年山上的水過多,直接造成減產一大半,剩下的小一半,也因為打濕雨水而發黴。
所以得了消息,整個衙門的人都慌了。
從七月初十得到消息,紀元跟著小吏跑了七八個村寨,一直到七月十五,才把分給他們的最後一個寨子通知到位。
那小吏是本地人,原本還怕紀元拖慢速度,沒想到不管騎馬,還是徒步過去,甚至翻山,紀元都跟得上,做事也快。
現在看著高山的烏雲,小吏嘆氣:“阿的的,亂嗶麻麻。”
這多是語氣詞,形容眼前的場景,眼前的場景一片混亂。
這最後一個寨子人少,加起來不過兩三百,但他們這裏的人勤快,整理出不少梯田。
聽到消息後,全家男女老少都出動,大家臉上寫著驚慌,能收一點是一點。
不僅要收,還要把割下來的稻子運到各家的房屋,省得受潮。
去年的他們,不僅僅是糧食減產那麽簡單,甚至連留種都沒機會。
若不是大家都有些積蓄跟囤糧,這一年都不知道怎麽過。
今年絕對不能再出事了。
一群人著急忙慌出來收稻子,這場景用本地話亂嗶麻麻很合適。
他們兩個呢?
紀元跟小吏坐在石頭上歇息。
除了晚上實在不能走山路之外,其他時候,兩人幾乎不停歇地往前。
這才在五天內,把事情通知到位。
眼看山上的烏雲越來越濃密,一場暴雨即將來臨。
或許山上已經開始下雨了,只是他們山下不知道而已。
用不了多久,山洪就會洩下。
紀元看著黃澄澄的稻田,開口道:“我們要不幫幫忙。”
他們兩個都是年輕小夥子,正兒八經的壯勞力,這會去幫忙,絕對可行。
這下是小吏楞住了,隨後也道:“走,幫忙,你會割稻子嗎?”
這個,紀元還真不會。
“我可以學。”紀元直接道。
村長聽說後,連忙道:“好啊,你們去白阿婆家吧,她家年輕人都不在,去城裏買東西,還沒回來呢。”
原本要過幾天再收稻子的,誰知道遇到這種突發情況,白阿婆家人估計也在往回趕。
紀元過去的時候,阿婆正在抹眼淚,一邊抹淚一邊割稻子,瘦小的老婆婆背佝僂著,但衣服打理得整整齊齊,手下的動作還很快。
兩個官吏說明情況後,白阿婆一直感謝。
有他們兩個幫忙,白阿婆家的稻子收得快了很多,只見山上的雨水急急流下來,眾人的動作更快了。
不愧是一山分四季,十裏不同天的地方。
山上已經下了暴雨,山下只有偶爾的幾個雨滴。
最壞的結果沒有出現。
整個小村寨急急忙忙收割完稻子,發現只是山上下雨,他們這邊只是零星的雨水,讓後續運稻谷省力不少。
頭一次看到這種場景的外地人,肯定會驚嘆大自然的神奇。
也許就是這樣獨特的地貌,才能有這樣的耕種方式吧。
紀元想到最近從書裏看的方法,以及後世的經驗。
科學地打理梯田,以及挖好調節水流的溝渠,迫在眉睫。
紀元經過這麽長時間的調查研究,大概想到一種方法,具體的還要回去再說,他心裏有想法,也要結合當地情況來。
畢竟結合本地的情況,才不能閉門造車。
他所知道的,也只是後世的經驗大禮包。
具體應用,他是比不過當地老農的。
紀元把最後的稻子搬到白阿婆家中,心道,這地方真的適合養牛。
怪不得本地人都把牛視作吉祥物。
“奶!田裏被淹了?!”
幾個年輕的聲音傳過來,臉上寫滿愧疚,他們從寧安州回來,路上聽到官府的人在四處通知。
說是山洪馬上下來,讓他們立刻收稻子。
白阿婆的孫子孫女們嚇得臉都青了,立刻往家的方向趕。
等看到山上的烏雲,就知道山上必然大雨滂沱。
那他們的田地怎麽辦,是被淹了嗎?
從山腳往山上走,山腳的田地果然被淹沒,稻田都被淹了。
怎麽又來了一次。
去年也是這樣。
三個晚輩懊惱至極地回來,他家只有奶在,肯定來不及收獲。
話音落下,他們不敢置信地揉揉自己眼睛。
稻子,滿屋子的稻子。
這是?
白阿婆端了奶白酒過來。
這是當地的一種醪糟飲品,算是甜白酒,度數不高,入口柔和得很。
三人剛想接過去,就見奶端著酒去找裏面坐著的兩個人,他們形容頗有些狼狽,身上還沾著稻草。
這是?
紀元朝他們微微點頭打了招呼,一口吃了這碗甜滋滋的東西,吃了之後方知是醪糟酒,眼神充滿震驚。
白阿婆跟孫子孫女們解釋,是這兩位官爺幫忙了。
說了前因後果,三人連連感謝,還說要做酸漿粑粑給他們吃。
紀元他們拒絕,兩人要回衙門覆命。
情況是通知到位了,但難免有些損失,後續很多工作需要他們。
村長知道他們要走,同樣過來相送。
要不是官府通知得及時,今年肯定又要有損失。
看著眾人的感激,紀元心裏說不出的想法,走在這樣的路上,感覺好像格外踏實。
紀元接過小吏身上的東西道:“我還有力氣,你歇歇。”
小吏確實累得夠嗆,可紀大人怎麽也是戶司的主事,這樣不好吧?
在紀元的堅持下,對方不再多說,他確實很累,進了衙門之後,就沒有之前當農人的力氣了。
這外面來的白面書生,怎麽力氣這麽大?
紀元笑著解釋,還說了自己求學時候的經歷:“那時候天天要來回,我住的棲巖寺,也在山腰。”
“當然了,那山跟這裏比較,就太過秀麗。”
紀元見多識廣,走遍天齊國三分之一的地方,講起各地風土人情很有意思。
這小吏聽著聽著,只覺得新來的長官著實厲害,等回去的時候,直接成為紀元的跟班!
衙門裏所有人,基本都是風塵仆仆。
有人端木瓜水給大家解渴,紛紛說明自己通知了哪些地方,當地情況怎麽樣。
紀元他們回來的最晚,自然最後一個說。
聽到都通知過去了,最t後一個村寨的糧食也及時收割,劉大人終於松口氣。
今年準備了那麽多,也算沒有白費。
他們兩個幫忙收稻子,大家還是很意外。
再看紀元手上的紅痕,劉大人道:“去取傷藥過來。”
“這是本地的藥,用上極好。”戶司主事對自己這個新來的下屬,已經無比滿意。
衙門有事他跟著幫忙,甚至還幫著農戶們做事,怎麽看都是個踏實的。
這件突發事件之前,紀元甚至整理了五司的文書。
這麽多年了,朝廷終於派了個靠譜的官員。
因為衙門人少,大家坐在一起有商有量。
不好的地方自然是職責不清晰,每個人都要身兼數職。
劉大人看了看紀元,發現他對此也沒有意見,終於松口氣。
要說紀元不知道這些嗎?
肯定不可能。
他在翰林院實習的時候,什麽職責做什麽事,那可是一目了然。
可他還知道,所有事情都要因地制宜。
本地官員太少,大家身上擔子重,這很正常,也不是當地官員的錯,是當地留不住人的原因。
所以他的心態放得很平和。
劉大人那邊已經說到後續的事,等到這次會議開完,紀元已然是自己人。
戶司主事讓他回去好好休息,辛苦跑了那麽遠,好好歇歇。
紀元跟鄔人豪一起回到住處,沒想到大海也剛剛回來,手裏還牽著小黃。
紀元出發公務之前就說,要是有人來借牛,那就給,只要不累著小黃即可。
看來外面確實很需要牲畜,否則不會借到他這。
三個人匆匆洗漱休息。
紀元翻來覆去睡不著,把之前未完成的計劃拿出來,油燈撥亮,把這些天的所見所聞都寫下來。
最後形成一份類似調研報告的文章。
這文章放到一邊,再開始寫切實可行的計劃。
等到天蒙蒙亮,紀元才意識到自己竟然一晚上沒睡。
推開窗戶,只見外面空氣清新,萬裏無雲。
天氣又晴了,遠處的青山綠水,讓紀元的心情格外好。
而接下來的公務也不少。
查看三十七個村寨,以及還未被編入其中的九個小寨,看看他們各處的損失。
好在今年老天爺沒那麽折磨人,給了大家反應的時間。
當然了,這反應時間,同樣建立在去年的巨大損失中。
知道各家的情況,再開始給田地裏排澇。
梯田是要水,同樣也怕水,現在給翻耕帶來一定的難度,人在泥地裏面,腳全都陷入裏面,根本拔不出來。
即便如此,該幹的農活還是要幹。
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。
整個寧安州的生活,圍繞著村子,水源,田地展開,同樣圍繞大山展開。
所以,要利用好山脈。
當地是崇拜大山的,這是他們生來就有的情感,這也是給他們帶來山原田的地方。
同樣是崇拜耕牛的,因為耕牛可以耕種勞作變得簡單。
紀元一路走過來,對山脈中間長大的百姓,有了更深的認識。
所以他的計劃細致又周到,交給劉大人的時候,劉大人看看文章,再看看紀元。
“你眼下的烏青,就是寫文章得的?”
劉大人以為紀元的書生癮來了,要寫一篇絕世佳作出來。
但這裏不是京城,能欣賞他的大作的,也就只有自己。
紀元眼下是有烏青,可精神抖擻:“您先看看,看了再說。”
劉大人翻開紙張,只見這裏的標題為《論梯田溝渠建設,與肥料結合,稻鴨魚共生系統》。
好長的題目!
但是這題目?
似乎不是簡簡單單抒發自己的感情?
而是獻策?
這文章除了開頭結尾之外,大概分為三份。
開頭寫紀元調研的情況,以及請看文章的人加以指正。
接著是正文,第一部分梯田的溝渠建設,首先本地的梯田建設應該是本地第一。
甚至放在天齊國,在同時代也算很厲害的。
原因只有一個,自主性。
如果是給自己打工,多累都願意,不用交稅的寧安州,就是這種情況。
故而紀元看遍各地田地書籍,加上還有上輩子的記憶,本地的梯田應該是獨一份。
但是,溝渠的建設,卻還有可以進步地方。
紀元著重給出幾個方案,利用山泉建造更為科學的水利設施,人為的,更大範圍地導引山泉。
修建更多的水塘,雨水少的時候,就用來儲水,雨水多的時候則用來調蓄山洪。
特別大的山洪或許沒辦法,但像今年這種,要是有許多大型水塘,肯定能調蓄山洪。
等到他們收割稻子,翻耕之後,再放水,這樣就能達到灌溉的目的。
這種大型水塘,本地其實在挖,只是進度有點慢。
紀元給出的方案是,除了官府組織的大水塘之外,各村各田,還要有小水塘。
這種水塘越多越好,別看個頭小,但勝在多,同樣能達到調蓄山洪作用。
分派到各村,讓他們尋到自己直流的上方,在合適的地方挖水塘。
遇到水低田高的,用東南地區那邊的一種“踏車”,或者西南這邊的“筒車”,用這些水車來引流灌溉。
適合的水車模樣,已經被紀元從書裏找到圖紙,作為附件放在後面。
後面的內容越寫越詳細。
田地低地方要怎麽修,高的地方要怎麽引水。
容易引水的地方要怎麽做,沒有水源的山地如今無人開荒,但等到人口增多,那邊也會開出來,到時候又該怎麽弄。
還有修了水渠之後,上游的田地要是截留下游怎麽辦。
這些問題一一給出方法,給出自己的思考。
同時還強調找合適的樹來種植,那種樹的根部必須牢固,可以緊抓土地,防止水土流失,還能增加土地肥力。
第一部分關於梯田溝渠建設,已經看的劉大人看得精神一振。
後面關於肥料的運用,更是讓劉大人覺得可以立刻行動。
平日裏的村寨產生的各種糞便,都可以沈在水塘裏,一個漚肥,這不用多說,當地人也會。
但放在水塘裏,甚至讓水流到田地時,就讓當地的土壤肥沃起來,十分省時省力。
紀元提出肥料配比,不同的土壤用不同的肥料,同樣做了詳細說明。
第二部分,依舊有第一部分的水準,把該說都說得很清楚。
到了最後一部分。
也是劉大人第一次聽說的部分。
稻鴨魚共生?
這部分是後世研究出來的。
在合適的時候,利用水田養魚養鴨,既能給土地提供相應的肥料,同時鴨子的存在還可以幫忙殺蟲,魚的存在幫忙除草。
放在後世,這大概叫生物防治,也是一套人為搭建的共生系統。
而這三種東西,都可以用來吃喝,甚至還可以拿去售賣,種一次田,可以收獲三種東西,對當地山農的生活條件,可以大大改善。
如何操作,如何執行,也有法可依。
具體的還可以喊來安大海一起商量,這裏養什麽品種的鴨子,養什麽樣的魚。
再者,把當地老農請來,問問什麽樣的樹木根系最深。
溝渠的建設,則可以請府城工司的官員幫忙設計。
等到文章的最後,闡述了這些方法對當地農業的重要性,還強調,如果有什麽方法可以提出來,大家一起共同建設寧安州。
一起建設寧安州。
劉大人的眼睛緊緊盯著這幾個字。
狀元的文章,沒有用什麽華麗的辭藻,他就是樸實無華地寫出自己的看法,給出自己的建議。
他才不是要賣弄學識,而是想要做事。
年過半百的劉大人有點想哭。
他太需要這份計劃書了,寧安州也太需要了。
一定條件下的調蓄洪水,單這一項,就會讓當地人興奮起來。
紀元寫的每一條,都是當地最需要的。
他從六月底過來之後,一直在忙這個?
當時他,鄔人豪,安大海一起過來。
不少人還覺得,紀狀元是他們當中用處最小的。
現在呢?
現在劉大人擦擦眼角的淚水,直接拍板。
“做!立刻做!”
“我們把水渠的建造設計出來,然後召集村長們來學習。”
“現在莊稼收獲了,很快大家會閑下來。”
“必須馬上動手。”
劉大人看向紀元的眼神,簡直在發光:“紀大人,就由你來牽頭,本官幫你,如何?”
事情到現在,劉大人要是再不信任紀元,那就是純粹是大傻子。
如果從劉大人堅持要留在寧安州,不去其他更好的地方來看,他確實是“大傻子”。
可堅守這麽多年,讓本地人口增長那樣多,就不t會真的傻。
劉大人身上,更多是純粹,是對家鄉的熱愛。
紀元並不推辭。
既然他提出來了,便一定會做的。
不過劉大人又正色道:“現在,先去休息,這幾日本就辛苦,不能再累著了。”
劉大人看紀元的眼神,跟看寶貝沒區別。
這種情況下,就怕把他給累著了!
紀元雖然腦子還算精神,卻也知道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,趕緊去睡吧!
話是這麽說,紀元的幾封信件,還是跟著劉大人請求武新府撥來工部官員的文書一起寄出去。
聽說本地的熟悉路況,並且輕裝簡行去送信的信使,來回只需要十五天。
他們等著回信即可。
這些事忙完,紀元強迫癥似的,把要做的事過了一遍,確定沒問題,這才倒頭就睡。
最近也確實是太忙了,這一覺直接睡到第二天清晨。
其間鄔人豪跟安大海還過來看了幾趟,確定紀元只是在睡覺,這才放心。
七月十七,紀元再次來衙門的時候,所有人對他的表情都不一樣。
要說之前對紀元好,那是因為他的狀元身份。
現在對紀元示好,甚至帶了些感激。
寧安州的衙門,基本上都是本地人。
因為沒有稅收,平日只有靠朝廷的俸祿度日,故而能留下來的,絕對都是真心對本地好的。
這樣的一群人聚在一起,肯定會對紀元十分感激。
要知道,紀元來這裏還不到二十天,竟然真的給出確切的方案。
紀元這次過來,還把之前關於水田的書都給帶過來。
本地的梯田發展已經很好了,但是其他地方也有可取之處,互相學習才能取長補短。
他們這邊群策群力,根據紀元的方案,把任務分下去。
就算是溝渠的建設,也有了自己的看法,下面村寨裏對水渠水塘有研究的農人都被喊過來。
其他事就罷了。
一聽說是防山洪,大家比誰都積極。
他們這裏差事做得熱鬧。
甚至把三四十個村寨的主要支流都給記下來。
這是紀元在各地文書裏面學的,主要支流是什麽,哪裏的水流急,哪裏的水流緩,哪裏的土壤是什麽情況,都記得清清楚楚。
有了這一手資料,工部的人過來,肯定能給出合理的方案。
這個時間,村寨們也是忙得厲害,一個是要打谷子,另外還要跟著去記住自家田地的支流,全都盼著有條規整的水渠。
挖水渠也好,挖水塘也行。
他們不怕賣力氣,就想避開災禍。
加之新來的小紀大人吩咐的,要找那種根部極深的樹木,到時候栽種到田地附近,可以讓土地肥力更足。
本地人淳樸,加上小紀大人又是天齊國的狀元,那可是全國第一,聰明人說話,肯定沒錯吧?
不少人還說,是不是因為他們去年遭了水災,所以朝廷派厲害的人過來幫忙?
這種猜測距離真相十萬八千裏。
紀元卻並不打算解釋。
也有人防備紀元,說朝廷派他過來,或者因為明年要開始交稅了?
這點紀元更不能解釋,本地五十年不交稅的期間確實接近,明年是什麽情況,還要再說。
反正今年?
暫時不提。
劉大人問他為什麽的時候。
紀元笑,要說楚大學士給他設了三個難關。
刺殺,賑災,收稅。
第一個不說了,賑災這事,卻是偏遠之地的百姓不會主動爭取的。
至少現在不會提,收割稻子,加上馬上修水渠。
當地百姓只想著努力種田,不會追著要賑災款。
現在要緊的,就是最後一個。
至於為什麽不提?
紀元幹脆提前同劉大人道:“等到年底的時候,您寫一封文書,向皇上稟告本地的情況,提醒皇上五十年免稅期已經到了,接下來要怎麽辦。”
啊?
為什麽要寫?
難道不是明年自動收?
“何必呢,寧安州與其他地方不同,肯定要有不同的解決方法。”
“信我的,年底送信過去,就算信使加快腳程,趕上個冬天,也要等到年後三四月份才能送到。”
文書送到京城,經過朝中各部分審批,一層層終於到了戶部,戶部的事情又多。
最快,也要等到五六月份才能看到寧安州的奏章。
戶部先討論,翰林院再討論。
終於到皇上手中。
朝臣們再爭論寧安州的處理方法。
“這一趟流程下來,真正作出決定都要九月十月了。”
“再把朝廷的決議發過來,您猜要到什麽時候。”
考上進士之後,一直在本地做事的劉大人默默看向紀元,幽幽道:“原來你們翰林院的庶吉士們,平時都是這麽做事的啊。”
“怪不得寧安州送個奏章過去,多半杳無音訊。”
等會。
杳無音訊?
啊?
紀元年紀輕輕,怎麽做事這樣老油條!
他們平時抱怨朝廷辦事效率太慢。
申請個東西久久不回覆。
那也沒關系啊。
他們甚至可以利用這一點。
反正申請期間不收稅也很正常。
等通知消息,再慢慢來唄。
上面可以磨時間,他們也可以啊。
也不對。
劉大人“虛心”請教:“寧安州到底是屬於滇州府,我們直接送奏章到京城,這樣好嗎?”
紀元道:“放心,文書先過滇州府,但滇州府知府通判他們也不會輕易決定。”
這是稅收。
還事關剛並入版圖的寧安州。
估計當地百姓自己都不知道,他們在天齊國的重要性。
紀元心裏估計,只要朝廷不是特別缺錢,大概會繼續減免稅收,比如頭一年,或者頭三年只收正常稅款的一半,讓本地百姓慢慢適應。
別問他為什麽那麽熟悉。
他在翰林院半年多的實習不是白做的。
當時在吏部,翰林院各處跑,上下內情了解得很詳細。
劉大人越琢磨越感覺不錯。
今年是化遠三十九年,磨磨唧唧來回寫奏章,至少要等到明年年底才會有個結果。
這還是速度較快的那種。
山高皇帝遠的。
真的沒必要那麽苛刻。
要說楚大學士給他布的網確實天衣無縫。
可他還是忽略了。
此地真的太遠了,遠到沒人願意過來。
這種情況下,上傳下達絕對不通暢。
不通暢的情況下,著急的可不是地方,該是朝廷。
加上,朝中還有人幫他周旋。
紀元感覺,自己完全不用擔心。
誰說對方出招,他就一定要接招。
你打你的我打我的。
咱們走著瞧。
與其跟著對方的節奏走,不如自己殺出另一條路出來。
紀元手頭厚厚的方案,就是他的路。
何必要把對方“布置”的事幹得明明白白,憑什麽啊。
紀元原本打算,等到年底再說這件事,但劉大人都問了,他也不藏著。
因為紀元看得出來,劉大人真心熱愛這片地,他是真的想為本地謀福利。
寧安州這地方,艱苦得很。
大浪淘沙下來留下的人,便是真正想幫助這塊地的人。
這樣的地方是最好做事的。
也是最方便做事的。
只是劉大人最近的笑容有點太過明顯,走哪都會誇紀狀元,還道:“不愧是紀狀元,本官從未見過這樣聰明的下屬。”
“哎,以他的聰明和本事,下次調任,絕對比我厲害。”
這點雖然大家都承認,紀元聽多了卻忍不住捂住耳朵。
過了啊!
太過了!
梯田的事還在忙碌。
紀元另一手,則準備讓大海開個獸醫課程。
效仿正榮縣的林大人,當初他讓本地獸醫跟著外面請來的獸醫教學,很大程度提高了本地獸醫水平。
這種好方案,肯定拿過來直接用。
大海既然跟著千裏迢迢過來,自然是想做事的。
聽紀元這麽說,直接道:“你說吧,要怎麽做。”
說讓他教學生,安大海嚇得後退:“我?我怎麽能行,我還當老師?”
“肯定啊,你醫術好,看的獸醫書也多,甚至還自己出過獸醫書,你當老師,絕對夠了的。”
安大海聽著,又覺得自己興奮得很。
要不?
就去當?
這個提議自然被全票通過。
紀元好友安大海自從來到寧安城,剛開始就是最受歡迎的。
他若願意教導本地人,自然再好不過。
教學的場地,衙門很快找好,還通知到各村寨,選些有獸醫基礎的,或者人聰明的,不論男女都可以送過來學獸醫的本事。
這種好事,讓本地人都覺得懵得很。
他們官府怎麽回事。
一會定了修水渠挖水塘,現在又要教導獸醫的技術。
無論哪方面,都是極好的啊。
學嗎?
肯定學。
只是第一批名額有限,一個寨子只能出一個人過來。
這名額在寨子內部搶破頭。
其t中還有一個條件是,學了官府教導獸醫的,頭兩年給本地牲畜看病不能收錢,並且官府可能會組織人手,讓他們去教其他獸醫。
這兩個條件有些霸道。
即便如此,不少人權衡利弊之後,還是要去。
前兩年不能收錢,第三年就可以了啊。
這手藝本來就是免費學的。
免費教好像也沒問題。
安大海本人則穿上小吏的官服,整個人有點傻眼。
他現在被安排到寧安州戶司做小吏,算是正九品的官職。
他?
九品?
雖說是不入流的微末小官,任命的時候,甚至只需要當地長官同意即可。
那可是朝廷的人啊。
安大海穿上小吏的衣服之後,整個人還是懵的:“我娘要是知道,我跟著紀元出來一趟,還穿了官服,她肯定高興得要命。”
其實小吏本就不是那麽難當。
識文斷字,基本就有了當選的資格。
這裏又是寧安州,連個官辦學堂都沒有的地方。
安大海認字,便超過很多人,他又是厲害的獸醫,如今的身份,非常合適。
穿了這身衣服,安大海做事更認真了,同時心裏再次確定。
別看他跑了五千裏地,中途還生病很久。
可往外跑跑,還是對的。
也不是,如果再要說的話,他娘逼著他去趙夫子那讀書,趙夫子不嫌棄他笨,一直教導,還有紀元的幫忙,這才有了現在的本事。
甚至他學獸醫,都是紀元幫忙的。
人都說良師益友,安大海覺得,紀元既是良師也是益友。
鄔人豪最近也覺得自己力氣足了,這裏天高地闊的,做事很是暢快,加上本地人的性情他也喜歡,甚至還買了本地上好藥材,托人給他娘帶過去。
他也正式入職,既然是府衙的護衛,也做了本地的巡衛。
一般來說,這種空降的人,同僚肯定不喜歡。
鄔人豪是不同的。
他那身板,誰看了不羨慕。
加上本地的巡衛本就少,加個人而已,大家都歡迎呢。
甚至連隔壁鎮南關的守城將軍都來打聽,這麽健壯的小夥子,能不能到他們那。
結果自然是不行。
鄔人豪也是堅定跟著紀元的,其他人誰都不行。
寧安州不少人都發現。
他們這座二十萬人的州,似乎因為紀狀元的到來悄悄改變。
紀元順手處理這些事,還在感慨本地的天氣就是好,都要八月份了,還是那麽舒服。
可是都八月份了!
武新府的工司人呢!
紀元想著那邊的情況,劉大人也在著急。
現在各個寨子裏,萬事俱備,就差專業人士的到來。
左等右等,終於在八月初九,送信的人回來。
送信之人身後跟著幾個老漢,但這些老漢皮膚粗糙,一看就不是工司的官員。
紀元之前還跟劉大人說,京城那邊辦事效率低下,利用這點可以拖延稅收,或者讓本地少交稅。
現在辦事效率低下的例子就來了。
“武新府工司的人說,撥人這種事不歸他們管,想要的人可以去滇州府府城。”
“他們說滇州城才是滇州府真正的府城,武新府官員雖然多,位置也在中間,但他們只是副府城。”
最近一直好心情的劉大人差點破口大罵。
平日武新府爭著說,滇州城是假省會,他們武新府才是真省會。
現在遇到事,就把他們往那邊推。
寧安州去往武新府找人,一來一回,這都用了二十天。
要是去更遠的滇州府城請求,兩個月都要沒了。
劉大人沈默。
眼看氣氛不對。
信使身後的人道:“請問紀狀元在哪,我們是紀大人雇來的。”
紀大人?
雇來?
紀元走到劉大人身邊,低聲道:“就知道他們辦事磨嘰,肯定要我們三請四請才會派人。”
“所以下官拜托武新府董家,幫忙尋了民間的匠人。”
“還請大人見諒。”
見諒?
這還見諒?
這明明可以請功的!
還是那句話。
紀元小小年紀,怎麽會比他還要圓滑!不對,是比他聰明!
原來他還有備選方案。
紀元托董家請來的匠人,多半是在田間地頭挖水渠的,他們雖然沒有系統地學過,卻有自己的一套章法。
或許本地的民間匠人,會比武新府工司的人更要厲害。
畢竟前者靠真本事吃飯。
再說了,做方案必須有備選啊。
沒有備選的方案不叫方案!
經過這件事,劉大人徹底服了。
對紀元關於拖延稅收的說法,也更相信了。
看他們如此行事,那向上面詢問稅收之事,少說也要拖個一年半載。
紀元,甚至可以說算無遺策?
“好了,定個日子,開始一條條地定位置,修水渠吧。”
“趁著現在農閑,一年修不好,咱們就修兩年,兩年不成就三年。”
“總有一日,這山泉水,會相對聽話。”
本地的收成才會保住。
寧安州再次忙碌起來。
似乎隨時都能聽到小紀大人的名字。
從山上的泉水附近,再到即將開挖的水塘,以及安夫子的獸醫課堂。
一個人可以改變一個地方嗎?
可以的。
這個人是小紀大人就可以!
而小紀大人吩咐他們的事,他們也在照做。
“您看這種樹。”
“根系非常發達不說,葉子很適合做肥料,如果這樣的樹種在梯田附近,那一定能固沙保土。”
“還有,按照您說的,容易成活,好種,長得快。”
紀元看著對方介紹的樹,甚至沒聽到對方說話,快步走上前,手往樹皮上摸了摸。
“水冬瓜樹。”紀元語氣裏帶著不敢置信,隨後道,“對啊,這個地理位置,這個方向。”
“是色赤楊!”
後面的名字,本地人沒聽說過。
但水冬瓜樹,確實是這個名字。
紀元眼神帶著不敢置信的激動。
他還未到寧安州的時候,就說本地的動植物非常豐富,永遠超過所有人想象的樹木品種,更是天然寶庫。
現在這座青山綠水的寶庫,送來了這樣的一份大禮。
“就種這個。”
“多多地種,它可以很好地固沙保土,根系非常發達。”
如果是這樣,也不至於讓他激動到如此地步。
他更興奮的原因是。
色赤楊的樹皮含有單寧。
而單寧,可以提煉出另一種東西。
橡膠。
可以改變所有人生活的橡膠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